中國制造業哪些造不好?哪些技術還遙遙落后于其他國家?當質量強國成為一種國家戰略,中國制造還有哪些短板急需去補強?站在新時代的起跑線,如何改進短板補足短板?
?發展強國戰略,提質電機制造
一直以來,中國都是制造大國而非制造強國,不管是從進出口的大數據來看,還是從國內制造業技術水平與國外技術水平差距來談,都能夠很清晰地看到中國制造業的“短板”與“痛點”。今天,小優就電機制造業來探討一下如何做好提質升級。
在經濟學里有一個非常著名的“木桶理論”,說的是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,并不取決于最長的那塊木板,而是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板。木桶定律也可稱為短板效應,他提示說任何一個組織,可能面臨的一個共同問題,即構成組織的各個部分往往是優劣不齊的,而劣勢部分往往決定整個組織的水平。而電機作為工業發展的重要部分,正是我們每個人要思考的“短板”,并盡早改進它。
據統計,電機系統消耗中國約75%的工業用電和64%的全社會用電。而中國電機能效平均水平比發達國家低3%~5%,電機系統運行效率比國際先進水平還落后10%到20%。在使用的電機中,95%以上的低壓電機屬于相對低效的產品。
『國務院在中國制造2025戰略規劃中,明確提出要實施綠色制造工程,加快工業的綠色發展,到2025年,工業增加值的能耗比2015年下降34%,同時中國也向世界做出了承諾,到2030年左右,碳排放達到峰值。』
?電機提質兩步走
那么如何對電機提質升級呢?除了國家相關政策鼓勵支持外,電機企業自身也要做好改進,可大致有兩個方面:
第一,加強電機產品設計和技術創新,通過產學研的合作,加快高效電機制造業的發展。電機生產企業可以引入互聯網+的理念,加強電機產品及系統的個性化的定制,提高企業創新的能力和核心競爭力。
第二,加強電機系統能效提升模式的創新。在電機系統應用和改造的領域,改變簡單的更換低效電機的單一模式,提升系統的能效,積極探索和推廣市場化的改造模式。
電機系統能效提升是一項長期任務,電機制造改進是眾人合力完成的事情?,F今,單靠企業自身研究創新,是很難在短時間內獲得巨大成效的,因此借助第三方力量,是企業提高生產力、減少成本的有效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