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,日經新聞網站(NIKKEI)發布了一篇報道,標題很勁爆,叫《美國從科技供應鏈中剔除中國行動的內幕[2]》,報道里則揭秘了這樣一個故事:一年前的夏天,幾位美國官員拜訪了一家臺北的蘋果供應商,直截了當問了一個問題:為什么不把更多產能轉移到大陸之外的地方?為什么不加快行動?
除了做代工的臺商,不少蘋果產業鏈上的大陸零件廠也面臨搬遷的壓力,德賽電池的一名主管提到,客戶有七成產品要銷往美國,急著找過來要求在越南生產。立訊精密則表示,必要時公司會將受(關稅)影響的產品繼續轉移至越南或其他國家。而據富士康計劃,第一臺非中國造iPad明年將在越南誕生。
越南本身并不足為懼,但如果以越南組裝為核心,加上有電子產業鏈基礎的四小虎,這便會形成一個有實力的零部件供應商,成為中國本土制造業的巨大威脅。而這個威脅正在醞釀。
2015年,三星投資2880億韓元,在菲律賓拉古納(Laguna)建設MLCC工廠。3年后,菲律賓產能已經超過400億顆/月,占三星電機產能的40%,超過韓國本土一倍。2019年上半年,馬來西亞檳城的外國直接投資猛增了11倍,達到約20億美元,芯片制造商美光科技和iPhone供應商JabilInc等美國公司都在檳城建廠。
連遭受洪水重創的泰國電子產業,也看到了一絲新的希望。2017年,全球最大的硬盤生產商希捷,關閉了自己三大組裝基地之一的中國蘇州工廠,轉而計劃在泰國布局自己一半的產能。
美國政策施壓、韓國砸錢派人,東南亞幾國再次發起了對電子產業鏈的爭奪,中國該如何守住西進的成果?
面對東南亞第三回合的反攻,中國采取的策略是,利用強大的基建能力,深溝高壘,構建起一道防御產業鏈外遷的城墻。
制造業的流向,國家間的縱橫捭闔固然是影響因素,但歸根結底還是兩個字:成本。只要成本依舊能拉開與國外的差距,任何外部勢力都不可能逆經濟規律的讓制造業外流。
成本歸結起來,有五個最基本的要素:原材料、人力、水電、廠房、以及稅收。
目前,越南人力成本比西部低20%以上,也沒有美國強加的關稅,原材料、廠房、能源、價格也與中國相差無幾。這也是不少產業鏈愿意追隨蘋果和三星外遷的直接原因。更重要的是,越南也有樣學樣的玩起來各種園區和保稅區,這讓中國不得不打出新的牌來守住產業。
這張牌就是,用基建狂魔的傳統藝能,改變西部地區的要素價格。
第一個要素就是能源。巨型水電站和光伏電站,正在一南一北的改變中國西部能源結構。
2016年,在四川省和云南省交界的金沙江附近,數百臺翻斗車和重型挖掘機正在絡繹不絕地從附近的山路上趕來。而在這里施工建設的,是世界第二大水電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