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,日經新聞網站(NIKKEI)發布了一篇報道,標題很勁爆,叫《美國從科技供應鏈中剔除中國行動的內幕[2]》,報道里則揭秘了這樣一個故事:一年前的夏天,幾位美國官員拜訪了一家臺北的蘋果供應商,直截了當問了一個問題:為什么不把更多產能轉移到大陸之外的地方?為什么不加快行動?
白鶴灘水電站,該水電站預計在2022年完工,建成后每年發電量將超過600億度,接近越南全國發電量的1/3,造價也高達1778億元,相當于越南財政一年1/3的收入。
白鶴灘的準備工程規模浩大,先需要安置7個縣11萬多庫區移民,再修上13座大橋和30公里隧道用于交通,整整花了5年時間才處理好了外圍。而水壩里則有16臺50多米高、8000多噸重的百萬千萬巨型發電機,每一臺重量相當于一座法國埃菲爾鐵塔,也被譽為是水電行業的“珠穆朗瑪峰”。
白鶴灘水電站施工現場
在中國西南,長江電力主導的金沙江、華能水電主導的瀾滄江、國投電力和川投能源主導的雅礱江上,14座大型水電站交替開工和竣工。它們的電力,將是三峽發電量的四倍以上。其中白鶴灘、洛溪渡、烏東德水電站將分別是世界第二、第三、第七大水電站。在2022年以后,中國無疑會包攬全球水電站的冠亞季軍。
與西南水電同期進行的,還有西北的光伏發電。在過去的十年里,光伏長期被人冠以“騙補”的嘲諷,中國光伏企業也在殘酷的技術路線選擇中一茬茬的破產,但在2019年,人們終于驚奇的發現,已經有19個省能夠實現光伏發電成本與煤電打平,并且依舊在以近20%的速度降低成本。
達拉特旗光伏電站
另一張牌,則是用改善交通,降低原材料的運輸成本。具體來說,就是用密密麻麻的高速和高鐵將西部整合成一張不輸東方的交通網,東部的零部件,原材料可以低成本、順暢的輸入到西部的生產基地。
2019年,貴州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6453公里,在全國位居第七位,超過江蘇,但這個里程背后,是世界前100名高橋中有47座在貴州。是貴州有超過1400座隧道,讓貴廣高鐵一半都在地下通行。
改變了要素結構以后,西部手中平添了幾張大牌。比如電價的下降,將會增強對高耗電的半導體產業的吸引力。以臺積電為例,其一年的耗電量130億度,如果每度電便宜1毛錢,每年就能節省2億美元的電費成本。
這意味著,西部可以成為半導體等高耗能電子制造業的基地。實際上,去年三星就在西安加碼了100多億美金,用于擴展芯片工廠。像三星這樣零部件廠內遷的產業并不少,京東方連續追加資金擴產的成都面板工廠、紫光集團準備投產的重慶存儲芯片基地,都說明第二次西進運動正在悄然進行。
這次,不是單純的組裝廠,而是更有技術含量的零件廠。這也意味著,西部在幾年后,零件原材料和能源上都會顯著低于東南亞,從而抵消掉人力成本上的劣勢。